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位置地图

学习广角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学习广角

关于各种大面积混凝土浇筑方法的优劣分析

发布于:2024-11-03 

张帅    开云app官方版入口  

大面积混凝土施工在大中型的工业建筑中常常出现,往往也是出现各种问题的重要施工部位,再次和各位同行一起探讨一下各种大面积混凝土浇筑方法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对这些优劣点的应对策略。

目前常见的大面积混凝土浇筑方法有全面分层、分段分层和斜面分层等,通过查阅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总结其适用场景、操作要点及关键控制措施如下:

一、全面分层浇筑法

适用场景

● 结构平面尺寸较小(如长度较短、面积不大),厚度较大的混凝土结构(如厚大基础、独立承台)。

● 混凝土供应能力充足,可满足连续浇筑需求(需在下层初凝前完成上层浇筑)。

操作要点

1. 浇筑方向:从结构短边开始,沿长边方向逐层推进,确保混凝土均匀覆盖。

2. 分层厚度:每层厚度通常为 200-500mm(不超过振捣棒有效振捣深度,一般取500mm以内)。

3. 时间控制:严格控制上下层浇筑间隔时间,必须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完成上层浇筑,避免出现冷缝。

关键要求

● 浇筑过程中需保证混凝土“均衡上升”,避免局部堆积导致模板偏移;墙、柱两侧应对称下料。

● 振捣时振捣棒需插入下层混凝土 50mm,确保层间结合密实。

二、分段分层浇筑法

适用场景

● 结构厚度不大(通常小于3m),但面积或长度较大(如大面积楼板、长条形基础)。

● 混凝土供应能力有限,单位时间内无法满足全面分层的浇筑量。

操作要点

1. 分段划分:将结构沿长度方向划分为若干段(每段长度根据混凝土初凝时间和浇筑速度确定),每段内分层浇筑。

2. 浇筑顺序:先浇筑第一段下层,待其向前推进一定距离后,回头浇筑第二段下层,依次循环,形成阶梯状推进。

3. 厚度控制:同全面分层,每层厚度 200-500mm,确保振捣密实。

关键要求

● 分段长度需结合混凝土初凝时间计算(如初凝时间4小时,浇筑速度1m/h,则分段长度不宜超过4m)。

● 层间间隔时间严格控制在初凝前,避免冷缝;非泵送或低流动性混凝土需采取接浆措施(如铺50mm厚同配比水泥砂浆)。

三、斜面分层浇筑法

适用场景

● 结构长度远大于厚度(长度≥3倍厚度),如长条形设备基础、大体积筏板基础。

● 采用泵送混凝土(坍落度大、流动性好),可利用混凝土自然流淌形成斜面,减少浇筑强度。

操作要点

1. 斜面形成:混凝土从结构一端下料,依靠自重自然流淌形成斜面,坡度通常 ≤1:3(角度≤45°,视坍落度调整)。

2. 振捣顺序:从斜面下端开始,逐渐向上振捣,确保混凝土密实;振捣棒插入下层 50mm,层间结合紧密。

3. 分层厚度:按垂直于斜面方向计算,每层厚度 ≤500mm(不超过振捣棒有效深度)。

关键要求

● 斜面坡度需根据混凝土坍落度调整:坍落度大时坡度可稍陡(≤45°),坍落度小时坡度放缓(≤30°)。

● 浇筑过程中需控制“自然流淌距离”,避免离析;表面需进行二次抹面,减少收缩裂缝。

四、共性控制措施(大体积混凝土通用)

1. 

温差控制

○ 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差、表面与环境温差 ≤25℃(《建筑结构混凝土技术规程》JGJ3-2002)。

○ 降低入模温度(如骨料预冷、拌合水加冰屑),浇筑后12小时内覆盖保湿保温(如棉被、塑料薄膜)。

2. 

抗裂措施

○ 初凝前进行 二次振捣,排除泌水和空隙,提高密实度及抗裂性。

○ 采用低水化热水泥(如矿渣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必要时预埋冷却水管,通循环水降温。

3. 

养护要求

○ 保湿养护期 ≥14天(防水混凝土≥14天,普通大体积混凝土≥7天),确保强度增长及水化热缓慢释放。

总结:三种方法对比

筑方法

核心特点

适用结构

关键参数

全面分层

整体连续浇筑,效率高

平面尺寸小、厚度大的结构

分层厚度≤500mm,短边推进

分段分层

分段循环浇筑,适应小供应量

面积大、厚度小的结构

分段长度≤初凝时间×浇筑速度

斜面分层

自然流淌成斜面,减少浇筑强度

长度远大于厚度的长条形结构

坡度≤1:3,振捣从下端向上推进


通过合理选择浇筑方法,并严格控制分层厚度、时间间隔及振捣质量,可有效避免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保证结构整体性和耐久性。

在实际施工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工程的特点、混凝土的供应能力、施工设备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评估各种浇筑方法的优劣,选择最适合的方案。同时,针对每种方法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确保大面积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和安全。

返回
开云app官方版入口 COPYRIGHT © 2018    技术支持:徽洋软件
最佳浏览环境:1920*1080 屏幕分辨率 IE8.0 以上
www.r4change.com 站长统计           皖ICP备12016835号-1